自2022年开始,数字藏品迅速在年轻人市场中发酵。从“冰墩墩”数字盲盒,到《只此青绿》所推出的舞蹈诗剧数字藏品纪念票,都让Z世代年轻人蜂拥追捧。从炒鞋到炒图,年轻人撑起一个百亿市场相关统计数据显示,2021年 ...
自2022年开始,数字藏品迅速在年轻人市场中发酵。从“冰墩墩”数字盲盒,到《只此青绿》所推出的舞蹈诗剧数字藏品纪念票,都让Z世代年轻人蜂拥追捧。
从炒鞋到炒图,年轻人撑起一个百亿市场
相关统计数据显示,2021年我国共计发售数字藏品约456万份,总发行价值约1.5亿元,预计在未来几年或将保持150%左右的增速,并且据数据领域研究平台头豹研究院测算,2026年我国数字藏品市场规模将达300亿元。
“虽然只是一张图片,但因为每一份数字藏品都有自己独特的属性值和编号,意味着其独一无二的特性,自然格外珍贵。”这一爱好也很“烧钱”,自己已花了近万元用于购买数字藏品,单个价格从十多元到上千元不等,“只要符合自己兴趣和审美风格的,都希望能入手。” 凭借稀缺性,数字藏品刺激尝鲜的年轻人进场。作为一种限量发行的虚拟数字商品,其包括但不限于数字画作、图片、音频、视频、3D模型等各种形式。这类商品每个都映射着特定区块链上的唯一序列号,不可篡改、不可分割,也不能互相替代。
风口持续,数藏却遇冷
从万物皆可数字NFT到退潮,数字藏品只用了一年时间。2021年被称作全球NFT元年,据数据库Nonfungible:2021年的NFT交易额达到176亿美元,相较于2020年的8200万美元暴涨了210倍,其中收藏品和艺术的NFT在 2021 年占据市场主导地位,贡献了超过 90%的销售额。 尽管相较于NFT,数字藏品属于建立在更为严格的监管体系下,本土化、合规化的应用探索,但在国内大厂的布局带动声量倍增,直到2022年上半年,凭借其独特的IP价值制造无数神话的数字藏品仍然风头十足。
不过,在热潮之下,有些平台却被传出跑路、清退、裁撤等。6月27日,港股上市企业恒生电子旗下数字藏品平台予藏宣布关停业务并以“原价回购”方式进行清退。其在公告中表示:“目前国内尚未出台数字藏品相关的明确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,数字藏品作为新兴领域仍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与风险性。”
今年5月中旬以来,数字藏品的流转或者寄售价格动荡,“腰斩”成常态。伴随着暴跌一同而来的除了价格破发之外,一级发行市场上“上线即售罄”“手慢无”的销售神话也成为过去时。有些平台还暂停业务,尤其是7月20日,腾讯被传计划裁撤幻核业务,震动了数藏行业,毕竟幻核是国内最大的数字藏品平台之一。
行业遇冷之后,平台的发售节奏、数量均随之减少,数藏库存却仍滞销。
幻核6月21日发行的《弘一法师书法格言屏数字臻品》滞销2万份(共发行5万份),6月17日发行的木板水印《十竹斋画谱》系列滞销8000多份(共发行2.5万份)。董其昌书画合璧数字特展在发行24小时后,董其昌《山水册》第二开《向月秋江里》数字书画仍剩余1,582件(发行量为3,999件),部分藏品在发行结束后仍未售罄。
从藏品均秒售罄到滞销,数字藏品市场经历了什么?
一方面,较为直观的因素是监管的趋严,市场趋于理性化。今年4月,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等3部门联合发布的《关于防范NFT相关金融风险的倡议》,明确提出要注意NFT在炒作、洗钱、非法金融活动等方面的风险隐患。同期,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元宇宙产业委员会发布《关于规范数字藏品产业健康发展的自律要求》,要求平台和发行企业应对数字藏品合理定价,避免过高定价,防止出现严重泡沫。
因此,可以肯定的是,这次“退潮”是行业回归理性的信号,在趋近于严格的监管下,数字藏品拿到行业入场券都需要经过重重考核,泡沫退去,我们只期待市场能够少些“一夜暴富”的故事,多些更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。 |